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新加坡淡马锡、法国美兴集团、国际金融公司、香港惠理集团、香港亚洲联合财务、日本永旺集团、韩国亚富路等数十家外资企业在中国内地设立小贷公司。
以日本第三大金融机构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SMBC消费金融公司为例,2013年至今已在重庆、武汉、北京、深圳、天津、沈阳设立了6家普罗米斯小额贷款公司。
据一位外资小贷公司人士介绍,目前银行的消费贷款和信用卡分期也涉足住房装修、购置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教育支出、保险、医疗、旅游等领域的个人综合消费,而消费金融公司与小贷公司的消费贷款业务范围稍窄一些。
“与银行的消费贷款业务相比,在消费金融公司与小贷公司办理的手续更为简洁,通常提供身份证、工资流水等基本信息就可以,但综合借款利率也相比银行略高一些。”该人士称。
香港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行政总裁、亚联财董事长张炳煌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内地的小贷市场发展成熟后,消费金融在小贷行业业务总量中的占比将达到六至七成。
“随着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和充分竞争,多层次的市场分工落定,小贷行业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消费金融。但要达到这样一个相对成熟的状态,内地的小贷市场还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被称为香港“个人信贷之父”的张炳煌如是判断。
上述外资小贷公司人士表示,内地市场环境与国外相距甚远,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趋于保守,人们还没有发展到为了买个iPhone就找小贷公司或消费金融公司借钱。因此,这些年,着力于个人消费金融市场的外资小贷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据他介绍,在日韩、中国香港,大家对于消费贷款都非常熟悉,基本不需要做营销,再加上,征信系统比较完善,“用户在网上输入身份证号,我们就可以快速查出他的个人信息、负债情况等,基本十几秒就可以决定是否借款、借多少。”
“但在国内,这种模式就行不通。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的布局线下,人力、物力成本投入巨大。另一方面,因为征信体系不完善,风控不能完全放在线上操作,也需要人。”上述外资小贷公司人士表示。
而这一瓶颈更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日益加剧。
张炳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亚联财在内地有4500多名员工,其中三分之二都是一线业务人员,其主要任务就是去“扫街”找客户。这样一来,人力和营销成本居高不下,占到公司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据他介绍,消费贷款虽然利息和收益较高,但单笔额度小。为了一笔几千、几万块的贷款,小贷公司付出的前期成本并不比做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贷款业务少。
“进入内地市场三年以来,亚联财每年的贷款余额都过百亿,每年的增速都在40%、50%左右。但由于内地的消费贷款市场刚刚起步,前端的营销人员和贷款队伍比较稀缺,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业务规模的拓展和公司发展的速度。”张炳煌告诉本报记者。